職場好同學 CH
CH 是之前一起準備升學的同學,但比我早好幾年進入職場,本身也是 UX/UI 設計師
因為公司目前尚未有設計部門、我經驗也淺,所以職場遇到問題基本上他會是第一個被我打擾的人
在他身上我看到對設計的堅持跟強迫症,但他的產出一直都讓我覺得很佩服
對我來說,職場上就是需要有個同領域的榜樣,讓你未來想成為的樣子有個方向,他大概就是那樣的存在
也很感謝他在教我的時候,總是很有耐心
之前有提到,跟我說公司若暫時無自有產品的情況下可以先以專案需求做 Guidelines 或公司常用的 Logo 的同輩。這人就是 CH,也因為這樣我試著先以 Guidelines 下手,實驗過後有幾個注意事項想分享給大家參考看看
之前我一直很好奇,究竟其他設計師做 Guidelines 的實際順序到底是如何?
因為線上資料通常都只找到完成品,但不知道過程,一開始我想:「應該是等畫面都定稿後,才會做整理吧!」。不過實際發現,有蠻多重複利用的元件,每次都重新做一樣的事有點浪費時間。
專案實際情況也有可能在等待客戶確認定稿期先讓開發做一點變動不大的項目、也有可能都快要定稿了設計風格大翻盤。那先整理起來,有可能在設計風格大翻盤時,依然要重新調整;或是,等待期太長,若不先整理,等回覆後再整理會壓縮後續開發的時間。總之,產品開發的路上,各種可能都有,我實驗過兩種方式,最後選擇了折衷的方法。
實驗方法一:所有畫面完成後、客戶回覆前,先整理再微調
這個就怕遇到設計風格大改,所有頁面都需要微調、Guidelines也要同步微調。不過正常情況下,大部分的專案應該都是定稿後設計風格不會有大方向的變動,因為畫面設計開始前就會跟客戶確認過了!比較擔心是客戶選擇設計風格後,因為組織結構中的上級想法不同或其他原因影響了原本決定的設計風格而需要調整。
而設計上的調整就像整個設計系統一樣,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所以如果你不是設計師或工程師,千萬不要說出:「幫我調一下這個,應該很快不花多少時間吧!」這類的話
實驗方法二:先建立重複使用的元件,再像組積木一樣逐步設計畫面
在實驗一遇到風格大調整的情況下,我嘗試了先做元件,但實際在專案實行的過程中發現,先做重複使用的元件可能發生一個更耗時的狀況:組合起來畫面不太協調,所以會在畫面上調整後,為了要同步 Guidelines 而來回調整。
實驗二也不是最好的方式,後來我請教資深一點的同事,他告訴我以他的經驗是這樣做的
折衷:先挑幾個主要的畫面做,覺得畫面設計是協調以後,再將幾個元件建立在 Guidelines 上,逐步增加、整理
那如果遇到有自有產品的公司要做呢?要從哪開始?
我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但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會這樣做
1. 跟各部門幾位同事大概提一下構想,先初步了解他們看法
2. 了解一下各部門常用的項目或未來計畫需要用到的項目可能有哪些、使用的優先順序
3. 諮詢一下工程師跟設計師如果要做這些項目的話,在 [全力投入] & [專案以外時間額外投入] 的兩種情況下,大概會需要多少時程
相信跟大家討論後會比較清楚,什麼是對公司目前最好的方式,通常在討論過程中,也會發現有哪些應該注意的地方
因為公司組織扁平化的關係,跟同事或老闆之間的相處一直都比較像朋友一樣
公司基本上都會有 1-1 跟老闆的會議,可以聊聊目前專案的情況、遇到的問題跟改善建議
雖然有時候因為專案需要加班,但 1-1 過程中可以感覺到老闆是很注重員工健康的、也不鼓勵加班,只是創業有創業道路上的辛苦跟無奈
從跟老闆的互動過程中,我慢慢學會以老闆的視角看整事情
比如說,新創會把握住每個可能的機會,有時候不是真的要員工加班,公司得好、員工才會好,其實員工在辛苦的時候,老闆們的辛苦可能會多一倍。
做事不分大小,在設計圈應該蠻多設計師不喜歡被當作美工,但其實有時候公司計畫或專案執行上就是很難切分得這麼清楚,為了讓專案或計畫順利進行,PM 或 設計師主要工作當然會是集中在產品策略、體驗跟設計上,但也不用排斥做些被定義為「美工」的工作,有可能做這些事對公司的影響是很大的。舉例來說,之前實習曾有經驗一整天都在找同性質的 App畫面、沒有負責主要的產品設計,但也因為這樣,讓我累積了很多畫面資料庫、也節省了同事搜集資料的時間讓整個時程能夠如最初的安排順利進行。
若你看完有任何經驗想跟我分享,都歡迎你留言或 Linkedin 私訊我!Day 5 End